多彩纳米比亚

沙丘沙漠

1. 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
纳米比沙漠(Namib是纳马语)是纳米比亚西部的沙漠,位于纳米比—诺克路夫国家公园(Namib-Naukluft National Park)内。沙漠面积50,000平方公里,位于纳米比亚长1,600公里的大西洋海岸线,东西阔度由50-160公里不等,安哥拉西南部也属于纳米比沙漠范围。这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已持续了最少8千万年,从大西洋吹向该地区的空气经过寒冷的本吉拉洋流(Benguela current)后变得干燥并冷却下沉,形成干旱气候。沙漠每年的降雨量少于10毫米,几乎寸草不生。
在这个占了整个国土大约四分之一的沙漠中,红色沙流妖艳似血。随着太阳的轨迹和光线的变化,沙流的颜色也不断的变化,配合著沙漠里形态怪异的枯树和沙丘给人一种宛如隔世的感觉。

2. 地球上最高的沙丘
苏索斯维利(Sossusvlei)地区的沙丘是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沙丘,它那庄严高耸的沙丘、巨大的星形山脉是艺术家和摄影师所寻觅的主题,最大的一个沙丘高达325公尺,为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在苏索斯维利的沙丘附近没有住宿条件,游客只能在日出后、日落前进入该地区。

 

部落文化

1. 赫雷罗(Herero)人
据说十六世纪初,赫雷罗人就定居在纳米比亚的南部。根据他们的历史,赫雷罗人来自一个水草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很有可能是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的西部。但至今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可以证明赫雷罗人什么时候,从哪里进入了纳米比亚。
十九世纪,赫雷罗人和临近的纳马族人不断发生战争纠纷。当时德国殖民政府不得不派遣德国强制保护部队来平息两者的冲突。因此,赫雷罗人又陷入了与德国强制保护部队的斗争。最终,赫雷罗人在水堡(Waterberg)一战中战败,许多族人向东逃至博茨瓦纳。
赫雷罗族是一个非常自豪的种族。他们珍视并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比如木库鲁(MuKuru),一种通过熊熊燃烧的大火与祖先们交流的仪式。每年8月,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赫雷罗人会穿上民族服装游行。

2. 红人/辛巴族(Himba)人
1978年,一个报导这个部落的记者在卡奥克兰(kaokoland)访问辛巴族部落时问辛巴族人: 〝你们的生活怎么这么落后呢?〞辛巴人回答道: 〝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没有战斗,没有犯罪,没有饥饿,也没有任何仇恨。对此,我们已经感到十分满意。您呢?您在您的土地上生活的好吗?〞
辛巴族人因为他们的孤立和保守,确实被这个世界所遗忘。许多年前,当大部分赫雷罗族向南迁移到至纳米比亚中部时,仍有部分族人留在了卡奥克兰的山区。由于长期干旱,他们靠野生植物和从土地中挖掘食物为生,被称为〝Tjimba 〞,来自〝Ondjimba – Ndjimba〞这意味着Aardvark (土猪,非洲食蚁兽),指从土地中挖掘出粮食的人。
辛巴族人喜欢用红泥抹遍全身以此来抵挡火辣的太阳和虫子,因为也被称为红人。如今许多年轻一代的辛巴族人正在接受正规教育,并且放弃了他们的许多旧的习俗和传统。然而,大多数老一辈仍坚持他们的传统。

3. 布须曼人(Bushman)
布须曼人四肢精瘦,身体比例极其适合耐力运动。通常,他们都有高颧骨和浅褐色皮肤,新生儿和小孩的皮肤更浅。大部分女人只有140公分左右,而男人也不超过160公分。具有深黄透红的皮肤,蒙古人种的眼睛,高高的颧骨,浓密卷曲呈颗粒状的头发。与纳米比亚的其它种族有相当明显的区别,至今其祖先人种来源依然不明。
布须曼人是天生的猎人,他们具有寻找水源的天赋和非凡的动物跟踪技能。这一种族过去都仅靠原始的弓箭、麻醉性植物的汁液狩猎,加上采集植物的块根、果实维持生活,极少数从事农业。但近年来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能够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越来越少,但同时又难以融入现代文明,面临很多生存的困境。
数千年来,布须曼人以狩猎为生,随动物的迁徙路线而扎营暂居,由此限制了他们发展自己领域的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布须曼人是纳米比亚各族中唯一没有传统领地的原因。他们的跟踪技能使他们非常受农场主的欢迎。一些布须曼人加入军队担当搜索任务。

 

奇趣动物

1. 剑羚(Oryx)
纳米比亚的国兽,即纳米比亚国徽上的守护者。剑羚是直角非洲羚羊中体积最大的一种。在脸上、喉部及背部有独特的黑色条纹。雄性剑羚的角又直又长,极其雄伟。

2. 黑脸黑斑羚(Black-faced Impala)
黑脸黑斑羚是黑斑羚的变种,脸上有明显的如火焰般的黑色条纹。出没于卡奥科兰(Kaokoveld)以及安哥拉的西南部。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内可看到大部分的黑脸黑斑羚,它们独立于其他黑斑羚,个头也更大些。

3. 猎豹(Cheetah)
据悉全球现有10000至15000只猎豹,纳米比亚拥有近2500头猎豹,因此被称为猎豹之都。其中大部分猎豹活跃于纳米比亚北部中心地区,小部分生活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卡拉哈里以及纳米比亚的西北部。

4. 软皮海豹(Cape fur Seal)
软皮海豹是南部非洲的唯一海豹。它全身覆蓋一层软毛,可使体温维持在37℃。雄海豹平均体重不到200kg,在生殖季节可增加到360kg以上。雌海豹较小,平均体重75kg。每胎一只,繁殖时间为11月底或12月初开始的一个月。
母海豹外出捕食归来,以呼声及气味来辨认自己的小海豹。小海豹在4、5个月时会脱毛,全身由暗灰色变成棕绿色。小海豹死亡率很高,第一年内超过25﹪的小海豹无法存活,而死亡高峰期为出生后的一周内。天敌有棕鬣狗和黑背胡狼。
海豹减少的原因:(1)人为因素-人类的捕杀。(2)自然因素-1933年海豹数量约25万只,但1994年爆发〝红潮〞,海中鱼类大量死亡,使海豹因饥饿而大量死亡,只剩下25000只。红潮发生周期约30年,其后海豹数量会随鱼量增加而增加。

 

特色植物

国花千年兰(Welwitschia)——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草本植物。
从史瓦克蒙驱车向东南方向行驶大约100公里,就逐渐进入了纳米比大沙漠中的千年兰自然保护区。这里的沙漠中连一般低等植物都很少见到,却奇迹般地生长著许多千年兰。
这种植物是由一位名叫威尔威查(Welwitschia)的植物学家,在1860年于安哥拉沙漠中首先发现的。人们就以其名〝威尔威查〞 (Welwitschia)为这种植物命名了。这种植物形似兰花,但却十分耐旱,生命力特强,以〝长生不老〞著称,一般可活1000年以上,故中国人将它意译成〝千年兰〞。在纳米比大沙漠中有一株千年兰之王。这株千年兰为雌性,已经开花结籽,其高约有2公尺,沿其周围走一圈足有10公尺,迄今已生长约1500年。它的寿命在世界各类草本植物中是最长的。
千年兰是纳米比亚的国花,并被选作纳米比亚国徽图案的一部分。

 

海上巡游

在鲸湾或者其它沿海港口都可以乘坐游艇出海。
当舒服地躺在甲板上时,你可以抬头望见塘鹅和海鸥。时不时还有海豹爬上游艇来等待你喂食。在船上同时还能享用香槟和美食,新鲜的生耗仿佛是直接从海里爬上你的餐桌。
从鲸湾出发的海湾地区,有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色:遇海难的轮船、灯塔、牡蛎台、各种鸟类、海豹和各种海生物。
在这里可能会遇到三种海豚,它们是大型海豚(它们是纳米比亚本土最重要的海豚),蓝海豚和大西洋宽吻海豚。
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些别的大形哺乳动物,如:露脊鲸和驼背鲸,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强大的虎鲸(逆戟鲸)以及稀有的翻车鱼和棱皮龟。

 

城市观光

1. 温得荷克(Windhoek)
温得荷克是纳米比亚的首都。位于纳米比亚海拔1728公尺的中央高地上,人口约32万,四分之一是欧洲人后裔。温得荷克地处干旱地区,由于周围有丘陵环绕,减弱了干风侵袭,年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7℃,常年气候宜人。
温得荷克建于1890年,作为军事基地,当时称为Wind-huk。1915年,温得荷克被南非联盟的军队占领,一次大战后,这里成了同盟国西南非洲托管地的行政中心。
这里欧韵浓厚,琳琅满目的商店,餐馆、咖啡馆、酒吧,遍布市里;尖顶圆拱的基督教堂,日尔曼风格的城堡,色彩鲜艳,错落有致的庭院别墅,再加熙来攘往的金发碧眼人,直让游人错把这里当作一处欧洲城镇。市中心的基督教堂是温得荷克的地标建筑之一,从城市的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这座建筑。朴实圆润的外形、红色的屋顶、几乎所有门窗和房檐都用俏皮的白色几何形勾勒出来。
本地的居民使用三种语言,南非荷兰语、德语和英语。酪农业、家俱制造业、工程和酿造业是这里的主要工业,红、白葡萄酒闻名遐迩。周围地区是西南非主要农业区。这里还是商业中心和集散地。

2. 史瓦克蒙(Swakopmund)
史瓦克蒙位于纳米比亚中西部,临大西洋,而其他三面则被沙漠包围。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小镇永远都雾濛濛的,所以又被称为睡美人。在德国殖民时期,这儿是德国移民的聚居地,所以小镇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德国式的,居民也大都是德国后裔。甚至连这里的游客也以欧洲人居多,再加上凉爽的天气,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在非洲的沙漠之中。
史瓦克蒙距离鲸湾港很近,是一座具有浓厚德国风情的海滨城市。进入这座海滨小城以前,一座高大的红白两色灯塔会首先映入人们的视线。据说百余年以前,欧洲移民为了开拓西南非洲,在这里建造了灯塔、码头、栈桥、船坞等设施。

3. 鲸湾港(Walvis Bay)
鲸湾港位于纳米比亚西海岸,是重要的港口和旅游城市。这里有繁忙的货港,也有旖旎的海滨风光,还有生猛海鲜。
游客既能观看到巨大的盐场,火烈鸟遍布的堰湖,还可乘游艇畅游海上,与海豚嬉戏,去探访令人难忘的海豹岛,更可乘滑翔机或骑沙滩车饱览沙漠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神奇。

 

峡谷奇景

鱼河峡谷(Fish River Canyon)
长160公里,宽27公里,平均深度达550公尺,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这里的峡谷地貌与著名的美国大峡谷地区非常相似。整个大峡谷区无人居住,也几乎是生命的禁区——除了罕见的荆棘灌木和沙漠蜥蜴。
在几百万年前,Fish River水量充沛,汹涌湍急,给荒蛮的纳米比沙漠带来勃勃生机。然而经历几百万年的沧桑巨变,如今的鱼河已如风烛残年的老者,完全丧失了与沙漠抗争的实力。但是,当年咆哮的激流却在沙漠中冲刷出一道壮丽的奇观——鱼河峡谷。

 

石雕遗迹

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

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岩石壁画位于奥普沃(Outjo(西部90公里处,是世界上古代岩雕最多的地方,总计约有2000个岩石雕刻。2007年它被列为世界遗产地,是纳米比亚的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是世界最大的岩刻画集中地。迄今为止已记载有两千多幅图画,大多数保存完好的是犀牛、大象、鸵鸟和长颈鹿,以及人和动物的脚印画。
该遗产还包括六个绘有图画的岩石庇护处,在红赭石上刻有以人为主题的图画。这些岩刻是从两处遗产中挖掘出来的,包括来自后石器时代的石材工艺品,鸵鸟蛋壳珠和片岩吊坠。人或飞鸟很少见,据认为雕刻这些图形是说明人变成动物的礼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狮人〞,一个狮子的每个脚爪上有五个脚趾头。该雕刻说明岩刻艺术与狩猎采集者的信仰体系有关。
这个著名的岩石艺术遗址群被错误的命名为颓废方丹(Twyfelfontein),这是南非荷兰语对若有若无的喷泉的称谓。这个峡谷的泉水根本不像喷泉,很小。而它的达马拉兰(Damara Land)的名称是Ui-Ais,即跳跃的水洞,可能会更贴切一些。驱车进入峡谷,会对宽阔的沙质谷底和干涸的河床感到惊奇。更引人注目的是峡谷两侧和似乎真的要坠落谷底的巨大漂石。峡谷的史前居民选择这些漂石来展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合法狩猎

〝狩猎并非乱捕滥猎,合法狩猎本身就是保护。〞
这是得到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公认的。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有重点的保护珍稀动物、有针对地捕猎过剩动物。通过科学的、有节制的、有管理的狩猎,利用狩猎运动所带来的经济与生态人工调节的双重效益,能够推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在非洲大陆只有像纳米比亚等少数几个管理良好的国家,才能真正开展科学的合法狩猎。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认定的〝国际狩猎〞指的是:由外国猎人前往目的国,目标是一种或几种野生动物,外国猎人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以获得某种经历或战利品的一种活动。
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公布的有关资料表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狩猎已经成为野生动物管理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目前,国际狩猎已演变成一种高档消费形式和少数人从事的运动休闲项目,由此衍生的狩猎文化和狩猎产品也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并拥有相当的消费者。
合法狩猎是在保持种群数量、维护种群结构的前提下,在规定时间、地点和限定种类、数量、方式下进行的猎捕活动,通过科学测算,对病、老个体合理猎捕加以利用。开展有计划的狩猎活动,淘汰老弱病残野生动物个体,有助于纯洁种群,减少疾病传播和动物间无谓竞争,进而实现野生动物种群及其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生物保护学原理,如果种群达到一定规模而猎捕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有针对性地猎捕对种群繁衍不具贡献能力的老龄雄性野生动物时,将不会对种群发展造成影响,对野生动物有益而无损。特别是在一些荒漠地区植被稀少,淘汰掉老弱个体可以减轻环境压力,给强壮的个体提供生存机会。
真正的狩猎者是热爱自然的。只有热爱自然,才能融入自然,才能够亲身体验到自然与人的关系。猎人们通过狩猎活动,熟悉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懂得了不保护就将无物可猎的道理,懂得了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生态关系。从这一点看,〝狩猎〞是人类与大自然相识相处的过程。

 

景点简介

1.埃托沙天然野生动物园
埃托沙国家公园是世界最大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地处温得荷克北部,建于1907年,占地2.2万平方公里。园内属内陆平原和半干旱的沼泽地带,植物多为灌木、荆棘丛、草和古湃香脂树林,还有野生无花果、枣椰树及狼棘。动物种类繁多,有犀牛、大象、猎豹、鬣狗、狮子、豹、猞猁、豺、土狼、小羚羊、非洲水羚、麋羚、蓝色类牛野羚、密獾及大蟒等。
除兽类之外,还栖息著323种羽色各异的鸟类。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驼鸟、鹰及秃鹰,小的有伯劳鸟、金丝雀等。到了夏天,雨季来临,雨量充足,水禽来作客,火烈鸟也光顾埃托沙,并在此繁衍后代。
埃托沙面积大,动物种类数目繁多。到了冬天旱季,长期滴雨不下,整个埃托沙干涸欲裂,树木、灌木及野草枯萎,到处一片枯黄,遇点火星都会燃烧起来。动物园中一个个仅存少量雨水的池沼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埃托沙,为动物提供了救命之水。为了存活,动物必须长途中跋涉到到远处的池沼去饮水。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饮水的时间也错落有序。这时节游客可以在公路上、在池沼旁看见很多动物,也可看见种类不同的性情温顺的动物如长颈鹿、鹿、羚羊、斑马等在同一个池沼旁戏玩,同饮一潭水。
雨季是观鸟的好时节。迁徒的候鸟,主要是水禽回到埃托沙度夏,成千上万只火烈鸟来此繁衍后代。只要雨水充足,水达到一定的深度,火烈鸟开始交配,雌雄共筑一圆锥形的巢。每对火烈鸟只产一枚卵,而且几乎所有的卵都在同一时节孵化成雏鸟。雏鸟过著群居生活,由双亲哺喂,它们成长很快,在水退之前就身强力壮、羽毛丰满,能随着大队一起飞往雨量充足的地方越冬。每逢雨量少的夏季,火烈鸟不产卵,没有完成留后的使命,只好抱憾离去。

2.纳米比沙漠
纳米比(Namib)在当地语中是〝遥远的干燥平地〞的意思,纳米比亚(Namibia)的国名就取自纳米比。纳米比沙漠是本格拉寒流的杰作。数亿年前,本格拉寒流冲击大西洋海岸,由于温度低,海水不仅不蒸发,还〝吸取〞了从海中吹来的湿气,经过上亿年大自然的变迁,干燥的热风将岸上山中的岩石风化为细沙和粉尘,纳米比成为一片沙海。纳米比沙漠有1亿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它南面与南非以奥兰治河为界,北面与安哥拉以库内内河为界。
纳米比亚的沙漠,没有撒哈拉的浪漫,也没有戈壁的浩瀚,但这里有世界最变幻多彩的沙丘,千年植物, 一边海洋,另一边沙漠的景观;还有酷似月球的地貌。这是纳米比沙漠( Nambia Desert ),一个令人去完想再去的沙漠。

3.死亡谷
死亡谷(DeadVlei)位于纳米比亚沙漠地带,死亡谷里看不到任何生物。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是由于沙漠里无雨、无水,仅有的一丁点湿气很快被吸收,失去了生物生存的条件。

4.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

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一座欧式大楼,收藏与展览规模都很可观。整个博物馆是纳米比亚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是了解其历史过程,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的最佳教科书,馆内设有多个分馆,是旅游者向往的胜地。

5.仙女圈
纳米比亚的〝仙女圈〞 (fairy circles) 在非洲国家纳米比亚的海岸线附近,存在着许多神秘的〝仙女圈〞,尽管怪圈周围杂草茂盛,但怪圈内却是寸草不生,科学家查找了许多种可能原因,但却发现目前还没有一种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神秘的现象!由于这些怪圈至少存在了30年,因此〝人为炮制〞的因素也被排除在外。
这些神秘怪圈位于纳米比亚海岸线附近的平原上,从空中看去,这些直径从2公尺到10公尺不等的怪圈异常醒目。尽管怪圈周围的野草长得非常茂盛,但是怪圈里面却是一片沙土、寸草不生。事实上,〞仙女圈〞的存在至少已有30年的历史了,当地人对它们已经习以为常。

 

推荐线路

推荐线路
埃托沙国家公园是世界最大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地处温得荷克北部,建于1907年,占地2.2万平方公里。园内属内陆平原和半干旱的沼泽地带,植物多为灌木、荆棘丛、草和古湃香脂树林,还有野生无花果、枣椰树及狼棘。动物种类繁多,有犀牛、大象、猎豹、鬣狗、狮子、豹、猞猁、豺、土狼、小羚羊、非洲水羚、麋羚、蓝色类牛野羚、密獾及大蟒等。
除兽类之外,还栖息著323种羽色各异的鸟类。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驼鸟、鹰及秃鹰,小的有伯劳鸟、金丝雀等。到了夏天,雨季来临,雨量充足,水禽来作客,火烈鸟也光顾埃托沙,并在此繁衍后代。
埃托沙面积大,动物种类数目繁多。到了冬天旱季,长期滴雨不下,整个埃托沙干涸欲裂,树木、灌木及野草枯萎,到处一片枯黄,遇点火星都会燃烧起来。动物园中一个个仅存少量雨水的池沼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埃托沙,为动物提供了救命之水。为了存活,动物必须长途中跋涉到到远处的池沼去饮水。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饮水的时间也错落有序。这时节游客可以在公路上、在池沼旁看见很多动物,也可看见种类不同的性情温顺的动物如长颈鹿、鹿、羚羊、斑马等在同一个池沼旁戏玩,同饮一潭水。
雨季是观鸟的好时节。迁徒的候鸟,主要是水禽回到埃托沙度夏,成千上万只火烈鸟来此繁衍后代。只要雨水充足,水达到一定的深度,火烈鸟开始交配,雌雄共筑一圆锥形的巢。每对火烈鸟只产一枚卵,而且几乎所有的卵都在同一时节孵化成雏鸟。雏鸟过著群居生活,由双亲哺喂,它们成长很快,在水退之前就身强力壮、羽毛丰满,能随着大队一起飞往雨量充足的地方越冬。每逢雨量少的夏季,火烈鸟不产卵,没有完成留后的使命,只好抱憾离去。